美国油价下降预言-美国油价下降预言原因
1.请问为什么美国部分地区持续出现暖冬天气 就会推动油价上涨 请高人指教
2.关于借鉴和个性的事例
3.保罗·盖蒂的创业史
4.预言最准确的科幻**有哪些?
5.《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6.能源危机的原因
请问为什么美国部分地区持续出现暖冬天气 就会推动油价上涨 请高人指教
国际油价在纽约商品交易所开盘前继续上涨,纽约轻质原油2月期货上涨到每桶66.93美元的最高点。然而温和的美国气候预测让市场获利回吐,纽约天然气期货已经下跌到4个月以来的最低点。气象机构认为,截止到1月25日,美国取暖需求将比正常用量低24%,东北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取暖需求分别比正常低28%和26%。
这两天在华盛顿地区加油站,常常能听到人们对汽油价格上涨的抱怨。要知道,对一个平均每两人就拥有一辆汽车的国家来说,油价的波动一向紧牵着消费者的心。美国汽车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平均汽油价格三个月来上涨了19%。上周全国油价再次上涨,涮新了一周前创下的新记录,达每加仑1.74美元,创下了自1986年以来的汽油最高价。如今在加州的洛杉矶和旧金山,汽油平均价格已达2.15美元和2.35美元。2004年3月17日,美国能源部报告说美国汽油库存减少。这已经是能源部八个月来连续第七次报告汽油储备下降。有分析家预言到,今年夏天美国用油高峰期间,全国汽油平均价格可能突破每加仑2美元,这显然对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大挑战 。
宾夕法尼亚州一个经济研究机构Economy.com的经济学家索斯顿·费西(Thorsten Fischer)说,与2002年相比,2003年美国消费者因为能源价格上涨已经在汽油和取暖用天然气上多支出了400亿美元。掂掂自己的钱袋,美国人恐怕要重新计划一下每月的家政预算了。
为什么美国的汽油价格会一路狂飙?比较明显的原因是全球原油供应短缺。目前原油价格上涨到每桶38美元,这是1990年10月16日以来的最高原油价格。与此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不愿提高原油产量配额,而主要的石油公司也没有在需求增加的同时提高产量。还有分析人士认为,全球经济复苏增大了对石油的需求,一些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和印度,对能源的需求增大也加剧了全球的能源紧张。这些也许都能够部分解释为什么美国国内的汽油价格不断上涨。然而其它一些因素也不应该忽视,如对恐怖主义的担忧造成对石油工业投资信心不足,美元相对其它主要货币贬值,能源业在较长时期曾获得大量暴利等。
炼油业的垄断经营
不过,最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炼油业的情况。经历了多年来投资不足的困境后,炼油业目前平均生产负荷已达90%以上。面对能源需求上涨,炼油业想要扩大生产的能力已经显得捉襟见肘。近20多年来,美国各州都制定了越来越多的极为严格的环保法规,炼油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因为获利没有保障,炼油业即使在现有设备满负荷地运转时,也不愿意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能力。
从另一个方面看,能源越是紧张,炼油业也赚钱越多。根据全球著名金融服务公司UBS的数据,2004年2月最后一周,炼油业提炼石油的利润是每桶6.74美元,而五年前平均每桶的利润才4美元。在加州,炼油业所获利润更丰,今年2月底每桶获利13,78 美元,比五年前的每桶6.76 美元的利润几乎翻了一倍。
炼油业缺乏竞争是一些自由派人士的共识。经过几起合并浪潮后,炼油业的几个大公司逐渐控制了主要市场。它们很清楚,物以稀为贵。产量提高必然压低价格,利润也跟着下降。根据总部设在华盛顿的自由人士团体“公共公民”(Public Citizen)的一份能源报告,目前最大的五个炼油公司控制了美国国内产量的51%,而前10大炼油公司则控制了77%的产量。这比十年前提高了很多,那时前五大公司控制的产量为33%,最大的10个公司为54%。而垄断对老百姓来说,只能是咬紧牙关,忍。
当然,炼油业也有自己的苦衷。即使他们愿意扩大生产,投资也十分惊人。由于有严格的环保政策,在美国建造一个炼油厂需要投资20亿美元以上。即使这样还可能遭到当地民众的反对,而大家似乎都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要选在我家附近修炼油厂?而炼油厂破坏周围的景观,增加空气中的异味是尽人皆知的常识。
炼油业的另外一个现象是一些小型炼油厂纷纷关闭。例如,壳牌石油公司不顾加州是美国能源紧张最突出的地方,仍然准备今年10月关闭在加州贝克斯菲尔德(Bakesfield)市的一家小炼油厂。壳牌公司解释说,那里的地下原油储量不能保障生产。但是俄勒冈州参议院让·怀登(Ron Wyden)最近致信联邦贸易委员置疑壳牌的解释,他问关闭那家炼油厂是否“会进一步造成西海岸的汽油市场反竞争的问题,比如通过限制供应抬高价格等。”
油价疯长的连锁反应
在美国,油价是经济车轮运转的晴雨表。汽油和其它能源价格上涨很快就会造成从钢材,化肥到各种农产品等一系列的物价上涨。最近已经有分析人士指出,能源涨价影响了消费信心并且波及股市下滑。更严重的是,它还制约了制造业的进一步复苏。目前来看,受影响最深的是美国的航空工业。如果油价继续上涨,有几家航空公司可能不得不宣布破产。这也就是说,如果你现在就职于这些相关行业,恐怕要面临双重打击。一边是家庭支出上升,一边是自己的“饭碗”可能不保。
英国石油公司(BP)集团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尼(John Browne)3月23日在华盛顿说,从现在到2015年,石油工业必须投资2万亿美元用于勘探和生产才有可能满足世界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而这一笔投资相当于每年需要2000美元。布朗尼指出,近年来对石油业的投资每年平均才1600亿美元。他认为,解决当今世界能源问题的最佳方式是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外开发原油资源。俄罗斯,加勒比海地区,西非和墨西哥湾的深海区很有希望成为原油和天然气的重要产地。他还说,当地政府的合作也至关重要。
关于借鉴和个性的事例
个性1:从不屈服语命运
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从小双目失明,又聋又哑,她靠用手触摸、用嘴尝味、用鼻嗅闻,来熟悉周围黑暗沉寂的世界。看起来那局限之大她简直无可奈何。你怎么去教一个听不见的人?她不会说话,你怎么知道她需要什么?她既看不见又听不见,可是她到底是怎样知道你在哪儿的?海伦·凯勒在精神上不屈服于这种清冷生活。由于连诅咒和抱怨都不可能,她只好用身体的剧烈晃动对父母和周围的人发脾气,来说明她心灰意冷的心境。看来她命中注定要在与世隔绝的无声世界里绝望地度过一生。
可是,一个卓越非凡的年轻女子闯进了她的生活,此人可以看作生活中的强人,她就是安妮·沙利文。
海伦·凯勒的父母雇用了她,让她来排除女儿的孤独、抚平她的怒气,因为这一切已让他们心灰意冷、垂头丧气。安妮·沙利文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困难,也意识到自己的任务几乎毫无希望可言,可是她仍暗下决心去教这个孩子,让她同自己无法到达的世界进行交流。这是同明显不可能的事情进行的一场厮杀,其挫折和失望能让最坚强的人气馁、却步,可是她却默默忍受下来,而且数月一直如此。
她只是拒绝失败。
突然有一天,当太多的失望令人灰心丧气,而希望好象永远不会降临时,海伦发出了一声表示理解的声音,这一切都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她在做出第一个反应后,就像蓓蕾一样开放了。
海伦·凯勒的潜能被心中的另一个信仰所挖掘而开始开发,她进展缓慢、饱受痛苦,有时停止不前,但她继续努力,终于成为世界各国尊敬的作家、演说家和坚毅勇敢的光辉榜样。
她本可以轻易地成为被安慰者,去“诅咒上帝然后去”,可是她却有不同的选择,她要战胜自己的缺陷而不向它让步屈服。
海伦·凯勒的故事带有十分的传奇色彩,它振颤着人的心灵,故事中包含着人性中最美好的品格和对生活的渴望、生命力的顽强。使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什么是创造奇迹,什么是平凡中孕育伟大。
参考资料:
个性2:春秋时期的女子之最
古代春秋,时战时和,虽皆为无义,却屹立于各个春秋;旧时车马,有胜有负,虽身后女子,却闪耀着自身光辉。
最善权谋的女子,骊姬。骊姬骗太子申生给晋献公祭肉,而趁晋献公打猎,在祭肉里放毒药,待献公回都后,“献公祭地,地坟。与犬,犬毙”,骊姬便开始了离间之法,谗言申生之所为。于是太子申生没办法,身负恶名,遂自杀于新城。而后骊姬又把责任推于公子吾夷、公子重耳,于是二者出逃晋国。重耳也开始了他十九年的流亡生涯。而骊姬之子奚齐被立为太子。可见,骊姬的离间之法确实成功了,她也是春秋时期权谋最成功的女子之一。
有人说骊姬乱政,不假。但说骊姬什么都不如,却不合如今的情理。那时,每个人都在争夺权势,为何男人争夺为篡位,女子争夺称为行奸呢,就算古代如此之说,而如今,这种事情已经不存在了,却也这样评价争夺权势的女人,就确实不通了。女子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如今不给他们平反,何时可为之呢?
约半个世纪以前,还有个息夫人。
最贤惠的女子,息妫。息夫人可以说是春秋时期最贤惠却很悲惨的女子了。息夫人帮助息侯整治内政,使息国日渐强大,而蔡侯却在息夫人的访问时调戏息夫人,息夫人只好回国,并与楚王谋划,出兵俘虏了蔡侯。但却反被蔡侯报复了,蔡侯极力向楚王说息夫人的美貌,息夫人当然成为楚王的夫人了。而息国也因此灭亡。息妫虽为楚夫人,生了两个儿子,却三年不语,后自尽而。
息夫人贵在助息侯戒酒断游,而悲在楚王的强娶。我觉得她可以与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相比了,但由于历史的长远,息夫人的记载实在太少……
在约一个半世纪后,又出来个西施。
最美貌的女子,西施,也是最悲情的女人。四大美女之首,这是春秋留给我们最大的贡献,西施,这位传奇的女子。虽然,她的名字被正史隐去,却仍旧抹不去她的传奇故事。《墨子》有“西施之沉,其美也”,在越国败亡之际,西施被当作礼物送给了夫差,而夫差也因此,沉迷酒色,终究亡了国。吴国之亡,何人之过也?当然是夫差了,听信身边的太宰嚭,疏远并错杀伍子胥,沉迷酒色,这是一人之过也,也是吴国之祸也。若把红颜祸水加之于西施的头上,对西施是绝对不公平的,把西施看做越国人,那么她应该是功臣才对。我的推论,西施最后的命运也和文种等人一样,被心胸狭窄的越王所杀。《墨子》中就暗示了,之沉,沉于水中,那么就应该是勾践为看她更美之貌,系上大石头,抛于水中,沉水而。
是啊,自身的命运随着当时的统治者摆弄,生皆在统治者身上,罪过却揽于自身……
此三人,春秋女中豪杰也,虽有私心,但私心人皆有之,却为女子的弱小努力奋斗着。
春秋时,女子的命运都确实很悲惨,还有更多隐没在历史之间的女子,但在逆境中的她们,依然创造了奇迹!
个性3:尊严无价
一名收破烂的老人不小心划破了一年轻女子的牛仔裤,因拿不出对方要求的50元赔偿,老人下跪十次。
老人手裏只有8元零4毛.
当记者赶到德外大街高等教育出版社门口发现,一个穿灰色羽绒服的中年妇女正在推搡一名衣著破烂的老人,嘴裏喊著:“赶紧赔钱!”周围上百名路人围观。
旁边站著一名20岁左右的女子,蓝色牛仔裤腿处被划开了一条两三厘米长的口子。被推搡的老人噙著泪水不停地恳求著,手裏捏著一叠毛票,总共8元零4分。
“不就破一个小口子吗,至於这样为难人家嘛。”看著下跪的老人,旁观路人纷纷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面对路人的指责,中年妇女毫不在意,坚决要让老人赔钱。
面对“巨额”赔偿老人下跪.
据了解,当时这对母女走到高等教育出版社附近的路口处,刚好老人骑三轮车拐弯,车上的铁丝将年轻女子的裤子剐了一个小口。女子的母亲要求老人赔她50元。
无奈之下,老人“扑通”一声跪下,不想对方丝毫没有反应,老人连续下跪十次。
这一下把围观的群众惹怒了,在附近大厦当保安的武先生愤怒地说:“对待这样一个年迈的老人,她们真是欺人太甚。”说完,他将口袋裏的23元钱塞在老人手裏。
记者试图采访这对母女时,该中年女子说:“甭理她。”
路人为老人凑钱赔偿.
在老人恳求和解未果的情况下,中年妇女最终拨通110报警。5点50分左右,德外派出所的民警赶到现场进行调解,但该中年妇女认为赔偿的钱不够,拒绝和解。这时,围观群众自发掏出钱来,一元、两元、十元……最后凑够了50元。
老人再次向围观群众下跪,并不断地说:“谢谢,谢谢。”中年女子拿到钱后,拉著女儿一声不吭离开了。
个性4:屈原为何生不离楚国
两次流放
三闾大夫葬身汨罗江,如今留下了无数的叹息。
为何屈原要葬身在楚国呢?
在楚怀王刚即位的时候,屈原一直受楚怀王信任,为楚怀王连从抗秦。只可惜这一切被纵横家张仪所打破了。
楚王曰:“……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乃遣使车百乘,献骇鸡只犀、夜光之壁于秦王。 ---《战国策》
此时,楚王与屈原的关系开始有裂痕了。
张仪骗楚怀王将给予楚地600里地来更换与齐断交,糊涂的楚怀王居然欣然答应了,为了弹丸之地,放弃与齐联盟抗齐的长久之策。同时受到奸臣的怂恿,把屈原流放了。与齐断交,张仪却声称割地六里。于是楚怀王大怒,攻秦,打败而归。而此刻,楚王似乎醒悟,重新任用屈原。只可惜依旧没能醒悟,又糊里糊涂将拘捕的张仪放了。楚怀王最后的结局是可悲的,在秦王盛宴的诱惑下,前往秦国赴会。糊涂的人只有糊涂的,怀王刚入秦境,就被扣留,最后客他乡。
而后顷襄王也受谗言再度流放了屈原,终于,忧愤的屈原在汨罗江自尽。(一说于谋杀,我不认同)屈原,在饱经酸楚情况下,却始终不离楚国,为着楚国不断地付出,却没能对楚国产生太大的影响。我们评价屈原,不能光从当时天下的形势来评价他,也要从各个社会角度来评价他。
不离楚国
或曰:是啊,屈原为何不像孔子周游列国,苏秦游说诸国,孟子“舍我其谁也”……却偏偏吊在楚国的这棵树上?
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
1.爱国主义精神。
这个大家悉知的。屈原为楚齐联盟付出不少,却以失败告终。他希望楚国的强大,为着楚地努力付出着。
2.屈原的贵族身份--大夫。
“三闾大夫”,这是屈原的官职。
“大夫”,贵族。屈原和楚君是同一氏的,且授有封地,封地是固定资产,等于说是“家”。试想,若屈原离开楚国,那片地将何去何从?
战国时期的天下主要是诸侯、大夫、士的贵族来运转它,天子已不行了。而士是没有封地。平常我们说在未成家之前,人最轻松。当时社会也是一样,士是可以流动了,且只有流动,才得以生计。苏秦开始未得志的时候,连妻母都不予理睬,但得志后,夹道迎接,就是这个道理。于是士都苦学,而“公司”又多,所以士是不愁没工作。但诸侯、大夫就不同了,他们有固定资产,即使吕不韦被罢相,他也不能离开秦国,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
屈原既然是大夫,当然也无法离开自己的封地,只好呆在楚国。
而他第二次流放后,感到壮志未酬,于是自杀于江边。
如此悲壮。如此豪迈。
或曰:可他为何不寻求别的地方,如齐国?
这一次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愿为楚地奉献自己一生的力量,就好比韩非子为韩出使秦国一样,置之度外于自身安危。
从屈原的故事,我们感受到楚国灭亡的其中一个原因
诸葛孔明曰:“亲小人,远贤臣”
从楚怀王到后来几代子孙,都着实昏庸,着实可悲,都宠信秦王派来的奸臣。
自尽江边
也或许是历史的使命,天将诗歌的大任降临给屈原,屈原用忧愤的情绪,写下《离骚》《九歌*》等多部经典诗集,为日后浪漫主义诗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一代诗仙李白,到近代的,都凝聚着浪漫主义与爱国的热情,我们今天,仍能从李白、的诗篇里找到屈原的影子,可见影响之深远,意义之重大。
而后屈原毅然抱起巨石坠入滔滔江水中,还有他那伟大的灵魂……
或曰:屈原于谋杀。
我不认为,屈原于谋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一、史料没记载
据《史记·屈原贾谊列传》记载,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身。且有渔夫见之。《战国策》没有记载屈原,只是清淡的一笔。可见记载战国时期的事情最严谨的两部史书都没有说屈原于谋杀,也无法从字里行间里品出。故屈原绝非于谋杀的其一原因是此。
第二、何人杀之
顷襄王?
我们先来看看楚怀王吧,他是如此糊涂,连大怒于拘捕的张仪可放行了,他能有如此的决策能力么?
楚怀王如此,顷襄王更如此,比起楚怀王,更是无能。
秦国人?
也并不可能。因为秦王杀别国人很少有去找刺客地,即使要杀,也是借刀,既然借顷襄王之刀没能成功,那么也就不太可能了。况且在楚境,屈原自身生命安全还是没多大问题的。
另外还有一些无理之辞,在这里就不予以解释了。
个性5:成功失败的瞬间
8.17日,被我们报以很大希望的程菲女子自由操、跳马接连失败,我们为这颗新星的陨落感到无限的叹息。但我觉得,她能上场,已是非常荣幸了,已经很不容易了。
晚秋下微小的太阳正在走向黑暗。虽留下一片鲜红,但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
程菲失利虽然让人很叹惋,但她尽力了。人终有结束的时候,正如“人生自古谁无”,运动员自古谁无败呢?但是,我们输要输的成功!
这句话很矛盾,其实不然。在程菲跳马项目上,她的第一跳可谓惊人,获得决赛场上最高分,虽然第二次的失败,使她无缘金牌,但她那一跳,可谓经典,留给观众一个陨落前的最美丽,好似夕阳西下留下的无限好的火红。我们祝福她,也希望中国体操队能发掘出新星。
伊拉克的达娜,险些无法参加北京奥运会。但当奥联宣布通过时,她的激动,她的执著,感染着每一个人,包括我们在场的观众。在奥运会预赛上,她虽然失败了,但她的顽强,她心中对竞技体育的向往,依旧获得了最热烈的掌声。我们应该把金牌给她,把赞美的金牌送到她的心中。北京奥运圆了她的梦,但她的失败也是成功的失败。
中国男篮在拼杀美国和西班牙时,显示了自己的实力,也发挥十分出色。他们尽力了,虽然相继失败于他们,但中国的加油声与鼓掌声久久难息。这就是成功失败的价值。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的价值!
失败难免,但我们只要努力,发挥好自己,你的失败,依旧会获得最高的荣誉。是的,输也要输的成功!
借鉴1:2万亿注资前东德经济的教训
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将带来什么?美国《时代》周刊最新一期发表文章,介绍了德国在东西德合并时注资东德的经验和教训。
过去1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各国政府承诺用总额达5万亿美元的纳税人金钱用于抵挡长期经济低迷。在极大程度上,这些大规模救市计划只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那些倡导救市的人从未经历过像这次一样强烈的经济衰退。但是达格玛-扎巴多斯以前曾经见过这样的大规模开支计划。她知道巨大财政注入的接收端是什么样子。
扎巴多斯是霍尔市的市长。霍尔是德国中部的中等城市,曾经是前东德的一部分。自柏林墙倒下后,前东德就接受了大量资金的洗礼,总计有2万亿美元的资金注入,这一数字相当于德国每年经济产出的4%。
当然,向前东德注入需求与今天的注资计划是在不同情况下开始的。前者的主要目的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政治方面的:从二战遗留的两个德国创造一个统一的、有共同价值的德国。而今天世界各国推出经济刺激计划时,政策制定者想明确知道的是这样的慷慨能买到什么。因为全球贸易下滑导致的出口下滑,德国本身面临着极大的经济减速。德国政府预测德国经济今年将收缩6%,超过了美国或英国经济收缩的幅度,几乎与另一个受到经济危机重创的出口国日本差不多。默克尔政府向德国经济注资1080亿美元,但是在经过激烈争论后,德国政府拒绝了要求更大幅度经济刺激的国际压力。德国表示,希望在推出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前评估现有的计划。但是,不仅仅是柏林的官员应该在霍尔市花点时间看看资金注入对地方经济能够和不能够产生哪些作用,从美国到中国的各国政府,都应该吸取某些东德的教训。
政府注资带来基础建设大发展
来自德国的好消息是,大量的钱可以买到大量的东西。今天的霍尔市有着新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其历史性的城市中心得到了整修,有超现代化的水处理工厂,在城郊的一个前苏联军队旧址修建起了技术中心,而在一切中最为重要的是在一个重建的工业区拥有了成千上万稳定的新就业机会,这个工业区容纳了电脑制造商戴尔公司和Dow化学公司等美国企业。从2007年开始担任市长的扎巴多斯回忆起柏林墙倒下后的情况说:“一切都翻天覆地,当时一片混乱,特别是最开始,但是那是具有创造性的混乱。”
然而,扎巴多斯很快承认,并非所有的钱都花得很好。当时在霍尔市南部的森林区仓促上马的房地产项目现在基本荒废。政府资助的就业创造计划也没能名副其实,这一计划刚开始不久就停了下来,因为该计划更多的依赖于政府补贴,而不是依靠聪明的商业计划。
霍尔市现在可能比20年前繁华多了,但是仍然远不是一片乐土。该市的人口严重减少,由于年轻人都去别处找工作,从1999年至今,霍尔市的人扣减少了超过1/4,现在仅有23万人。除了大量人口流失,该市的出生率也接近于0,但是该市的失业率仍然高达14%左右。新的经济危机袭来,霍尔市也未能幸免。在整个地区,特别是过去今年里建起了新的汽车工厂的埃斯纳克等城镇,最近的经济低迷带来重创。
教训一:注资并非万应灵丹
简言之,霍尔的教训是,向经济崩溃中扔钱并不是万应灵丹。当然,前东德的部分地区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在萨克森中心地区,当地经济在二战前就扎下了牢固根基,德累斯顿变成了半导体的全球中心,莱比锡吸引了宝马、保时捷等汽车制造企业,耶拿成功地树立了其光学仪器卡尔蔡司公司的声誉。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东部德国还远达不到前总理科尔1990年预言的“兴旺景象”。 的确,由于注资计划,东部德国人的生活标准极大改善,他们拥有了相当于西德人80%以上的购买力。但是20年了,东部德国事实上仍然不如西德更具生产力。前东德地区的总人口仅占德国全部人口的20%,但是其失业人口却占德国全部失业人口的1/3。
教训二:经济政策失误抵消注资效果
德国还学到了第二课:如果经济政策失误,大规模开支计划就不会发生作用。以事后聪明来看,东德经济早在德国统一的最初就遭到破坏,当时的政治决策是以1:1的比例将东德货币兑换成西德货币。霍尔市商会的海曼认为,这是一个重大失误。东德马克的真正价值只有西德马克的1/4或1/5,因此当1990年东西德货币等额兑换后,再加上东德人的工资在德国统一的同一年翻了一番,地方经济的竞争力骤降。海曼指出,德国的东部邻国,包括波兰和捷克等,都获得了更多就业机会,因为他们保持其货币的廉价。
教训三:重复建设导致浪费
第三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花掉如此多的钱将难以避免浪费。柏林的德国经济研究所所长克劳斯-辛默曼开玩笑说:“每个村庄都想要同样的狗窝。”今天的东德有许多很有前景的工业和出色的公路和铁路,但是东德也有过多机场、规模过大的水处理工厂和严重依赖政府补贴的庞大工厂。所有这些都是用纳税人的钱建立的。不过辛默曼认为,对东德的注资并非失败,“问题在于期望过高”。
低迷徘徊的德国经济
虽然德国学到了这些教训,德国政府仍然相信它在工业中应发挥重要作用。就在本月,通用汽车德国子公司欧宝公司的命运列到了政治议程表的首要位置。德国政府部长拒绝向该公司提供数以十亿计的贷款,并对可能购买欧宝公司的买家提出了条件。
德国对政府大规模开支计划的怀疑由来已久,这坚定了默克尔的决心来拒绝国际上要求采取更多果断措施应对经济危机的压力。
该协会的负责人霍尔兹纳格尔说:“危险在于资金既不能有效率,也不能恰当地使用。”
不过德国目前状况不佳。在霍尔,人们再次感到手头拮据,虽然当地的情况还不如西德的斯图加特等地糟糕。自去年10月以来,由于汽车和机械工厂放慢了生产,斯图加特等地已经有大约50万人只能短期工作。德国东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保护,因为东部的企业不像西部企业出口那么多
借鉴2:美国农业官员称中国抗旱行动值得借鉴
今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的特大旱情为世界瞩目。近年来许多国家都遭受了旱灾,为解决干旱问题使出了浑身解数。为了解全球更多的抗旱经验,笔者于近日电话采访了美国佐治亚州农业部资深官员提姆·厄文(tim irvin),出人意料的是厄文对中国的救灾行动表示羡慕和钦佩。
所做的只是靠天等雨
佐治亚州位于美国东南部,面临加勒比海,通常气候温暖,树木繁茂。2007年该州遭遇了历史上特大干旱,厄文说那是他从业38年来未曾见过的。当年该州降雨量不及正常年份的1/10,草木枯干,粮食作物大量减产。夏季气温更是打破了50年最高纪录,而且居高不下,全州159个县郡旱情都很严重,境内不少中等溪流都出现了断流。
厄文说,在旱情严重的时候,该州虽然没有出现饮水困难,但是严格控制居民用水量,严禁住户用水浇灌家庭草坪和花园等。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当时他们所做的就是一边节水,一边靠天等雨。
中国技术动用程度值得称赞
厄文告诉笔者,这些天他一直关注着中国的救灾情况,他说中国政府对受灾地区的关怀和技术动用程度很值得称赞,“尤其是抓住时机及时人工增雨缓解灾情,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做得足够好”。厄文在电话里开玩笑地说,他们更应该向中国“取取经”。
世界主流媒体极大关注
对于中国的抗旱行动世界主流媒体也表示了关注。英国广播公司近段时间援引了大量新华社的报道,肯定中国的救助措施,说政府注入的救灾资金也能进一步避免旱灾威胁民众。路透社一直关注中国的抗旱行动,还建议将中国的一些措施加以推广。
美联社、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等媒体则重点报道中国各地的救灾措施,文章记录了灾区实施人工增雨后立即久旱逢甘霖的事实,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该行动的钦佩。对于部分灾区前几天喜获春雨的消息,美联社驻中国记者也迅速地加以报道。
借鉴3:日本为什么是"能源大国"?
被资源危机感所鞭策的日本,其资源战略很值得“地大物博”的中国借鉴
日本商业思想家大前研一近日在国内《追求》周刊发表文章,称“原油价格上涨是日本千载难逢良机,能源大国日本迎来曙光”。
看到这样的观点,不少人都会迷惑:日本为何是能源大国?科技水平之高,资源储量之充足的美国,都对高油价唉声叹气,日本的底气从何而来?
大前研一的观点是:油价上涨会使核能受到重视,而全世界4家掌握先进核电技术的公司中,日本占了3家;另外,日本领海面积很大,而日后海藻技术的成熟也将给予日本无尽的能源。
对熟悉日本资源战略的人来说,这些话也许并非妄言。
资源储备养足底气
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战略资源储备制度,日本也不例外。石油、铁矿石、木材、粮食都是储备对象。1975年,日本开始实施“石油储备法”,日本战略资源储备制度从而拉开序幕,1981年,液化石油天然气也被列为储备对象。
如今,日本石油储备由经济产业省统一管理,以国家为主,民间为辅,根据“石油储备法”,国家、企业存储的石油必须至少分别供全国消费90天和60天。截至今年5月底,日本石油储备量约为5.7亿桶,政府和民间的储备量分别为98天和79天,均在标准线之上。
稀有金属是电子、国防产业不可或缺的资源,而日本几乎所有的稀有金属都依赖进口。因此,1983日本年便建立起稀有金属储备制度,将钒、锰、钴、镍、钼、钨、铬等7种稀有金属纳入储备范围。近年中国收紧稀有金属出口的政策还引发了日本商界的不小担忧。
上游控制稀释涨价影响
从资源小国到新能源大国
借鉴4:探因:德国缘何能在次贷危机中"独善其身"
去年夏季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影响,但近日德国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可谓惊喜不断,与美国频显经济降温迹象形成鲜明对比。德国缘何在次贷危机中独善其身,个中原因值得探究。
德国政府日前宣布,德国商业景气指数连续第三个月保持上扬,消费者信心指数再次意外上升。而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状况却不容乐观,美国政府日前公布的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已降至2003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新一期的中期报告将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三大经济体2008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都进行了下调,却将德国的预期上调。
在全球蔓延衰退忧虑之时,德国的生产、消费、工业订单、就业率等指标却逆势上扬,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德国政府及金融界对次贷危机进行了果断处理,将其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这些措施包括欧洲中央银行连续大规模注资,德国政策性银行向陷入次贷困境的德国工业银行等迅速施以援手,支持受到次贷危机牵连的多家州立银行及时进行剥离、并购等。这就有效控制了次贷问题向整个金融体系扩散,对缓和市场紧张情绪起到了显著作用,也阻止了金融市场危机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影响,使反映生产者和消费者心理预期的两大指数——商业景气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没有出现下滑。
其次,近年来德国经济改革成效显现,内部结构健康,明显增强了对外部风险的抵抗能力。即便在欧元对美元大幅升值和国际油价飙升的情况下,德国商业景气指数仍然连续3个月上升,这直接显现了德国企业效率提升以及对员工成本增幅的有效控制。例如,在2007年第三季度,在整个欧元区劳动成本上升3.7%的情况下,德国劳动成本仅上升0.7%。
另外,正如经合组织德国问题专家费利克斯·胡夫纳所言,“至今我们并没有感到金融危机对德国经济产生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便是德国的企业很少依赖外部资金”。
同时,德国政府对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进一步蔓延的负面影响也保持高度警惕。德国经济部长格洛斯近日表示,金融危机不会导致德国经济衰退,但德国经济活力可能遭到破坏,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格洛斯一直在推行减税计划,以进一步增强德国企业的竞争力。他认为,德国经济改革将使经济衰退的危险最小化。
作为欧元区经济的重要发动机,德国经济向好也减轻了欧洲央行降息的压力,欧洲央行未来的主要任务仍然是集中控制通货膨胀。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央行顶住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等全球主要央行持续降息的外部压力,一直将基准利率维持在4%的水平上。
借鉴5:辗转反侧服务器机箱如何选
哈哈,因为字数受限,不能再往下写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保罗·盖蒂的创业史
当时的盖蒂既没有资本,又没有地质学及石油开采专业知识,只不过在父亲的石油事业耳濡目染下,有一点感性认识。因此创始之初,可以说极端困难。但是,他却信心十足,认为别人干得到的事,自己也可以干得了。只要有信心,就一定可以办到自己想办的事。 盖蒂不停地四处寻觅机会,一年很快就过去了,盖蒂仍然没有赚到一分钱,直到1915年冬天机会来了,盖蒂获悉一块叫“南希泰勒”的农场将要公开拍卖。他前往那里查看,立即判定这块地下一定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看中了南希·泰勒这块租借地,但同时与他竞争的还有很多开发商,都比他有钱有经验,看来他的希望必须落空了。但是盖蒂玩了个小小的心眼,刚好他的一个朋友是当地一家著名银行的高级职员,于是盖蒂请求这个朋友代表自己去投标,这确实是一个很妙的主意,因为别的开发商都以为高级职员代表的是一家实力非凡的大公司,同时,他们还都在那家银行里有借贷,因此只好偃旗息鼓。就这样经过一番周折,盖蒂仅用500美元就得到了这块土地。经过一番周折,盖蒂最终以500美元把它买了下来。盖蒂专门组建了一家公司准备在这里开采石油。可是,他已经没有钱再买机械挖井了。盖蒂不得不与父亲合作,由父亲投资机械,占公司70%的股权。就这样,“盖蒂石油公司”可以开工挖井了。
1916年,盖蒂在南希租借地上所挖的第一口井出油了,而且一天可生产720桶原油。而在喷油后的第三天,盖蒂就果断地将其转卖出去了。按照与父亲的协议,他取得了这次转卖利润的30%——11850美元。两个星期后,他把这块地转租给别的石油公司,从中净赚12000美元。这次交易坚定了保罗对石油业的信念,相信自己能赚更多的钱。由此,他开始把石油作为自己的事业来经营。到24岁的时候,盖蒂已经是一个百万富翁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石油价格涨了将近一倍。盖蒂家的财富也随之膨胀。保罗仍和一批掘油者住在塔尔萨的旅馆里。这里像纽约的股票交易所,熙熙攘攘的石油商搜集有关油价和油矿的行情,交换租借地买卖的信息。保罗在这里做租借地中间人的生意,从中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并同时扩大了自己的租借地。
远见
当时,石油商中很少有人认识到地质学在石油开采中的实用价值,他们只是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认为哪里有油就在哪里钻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保罗却与那些人不同,他听从了地质学家的劝告、把目光从竞争激烈的地区转向没有人注意的库欣油田北面和西面的红土地带。不久,他果然在那里发现了加伯和比林斯油田。
年轻退休
仅仅5个月以后,他发现自己的资产已经达到100万美元了。保罗年仅24岁就成了百万富翁,他踌躇满志,觉得这一辈子够用了,于是决定“退休”。他要把工作丢到脑后,好好地玩乐,尽情享受。
再度出山
一段自由散漫的日子过后,保罗天性里不安分的因子又在蠢蠢欲动了,而当时加州新的石油潮又在兴起了,不甘寂寞的保罗决定重返石油业,东山再起。1921年末,格蒂家以693美元在圣菲斯普林斯附近买下一块山地,这是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举措。到1923年,这块地上年产油量达到7000万桶以上,并在此后的15年里,创造了640万美元的价值,真可谓是一本万利了!保罗认为这是他的功劳,他声称,如果不是他选定了那块地,他们家在20年代将一无所获。
1930年,老乔治病故,他给妻子萨拉留下了1000万美元的遗产,并把遗产的控制权交给指定的遗嘱执行人和他的副手;保罗只得到50万美元遗产。这对保罗·盖蒂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妨碍了他进一步施展手脚。 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大萧条,股票市场崩溃。当大多数投资家和商人纷纷退缩和躲避的时候,盖蒂却逆流而上,断定这是他施展才华、创建一个大型石油综合企业的良机。
当时许多石油公司的股票已跌到相当于原来几分之一的价格,而股票的持有者们仍继续抛售。盖蒂看中了加利福尼亚的两家石油公司,它们是墨西哥海滨联合石油公司和太平洋西方石油公司,这两家公司在凯特尔曼山油田拥有宝贵的地皮。特别是太平洋西方石油公司每股价值3美元,但市场价仅售0.4美元。但他的母亲萨拉反对购买股票,盖蒂就绕开母亲,设法说服公司的董事们,用贷款购买了300万美元股票。
但市场严重衰退股价甚至下跌到0.09美元,当时股价的下跌让保罗的压力十分沉重,在这段期间,保罗的胆量和毅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为此,他不得不放弃了海滨联合石油公司,专心对付太平洋西方石油。他曾这样说:“如果这次失败,我将身无分文,一无所有了。”而为了完全控制太平洋西方石油公司的股份,到1931年,他用完了自己的全部存款。
终于,掌握大量资金的母亲松开了紧紧掌握在手中的资金,给儿子以援助,帮助保罗渡过了难关。这时,海滨石油公司已经被当时的石油巨头——美孚所控制,面对巨头的挑战,保罗表现出他极大的勇气和持久的耐力。他的表现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
起初,和美孚交手了几个回合的保罗总是处于劣势的一方,但他毫不气馁,等待着机会的到来。1934年,罗斯福要对全国最有权势的家族财产进行审查,而作为美孚的最大股东——洛克菲勒必须坦白他的所有股份,为了免去高额遗产税,洛克菲勒决定出卖一部分股份。保罗没有放过这个机会,通过朋友,他得到了洛克菲勒在海滨10%的股份。
这只是开始,在后来的10多年里,盖蒂又不断地扩大他的股权,到50年代初,海滨联合石油公司的董事会里除一人之外,其他的董事都是在盖蒂的股份下产生的,这也就是说,盖蒂那时已经完全控制了这家公司。 二战结束后,在战争中大发战争财的保罗已经快60岁了,但却雄心未减。他敏锐地感觉到未来的石油发展应该是中东,那里将会是未来的世界油库,而格蒂家族的前景也取决于中东。他要在中东开发石油,在美国的炼油厂提炼。但当时中东地区已被英国石油公司、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等7家大公司所控制,要想打进去很困难。
没有人会想到,盖蒂最后看中了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之间一块不毛之地,这是一个属于两国共管的中立区,是一大片沙漠。盖蒂的石油地质学家驾着飞机从空中观察地形地貌,断定那下面埋藏着石油。经过谈判,盖蒂获得了60年石油开采特许权,但他必须满足沙特阿拉伯提出的相当苛刻的条件,要冒极大的风险。美国石油工业界许多人公开指出,盖蒂这样做注定是要破产的,他们认为那里根本不可能出油。
盖蒂却很有信心,他敢于这样做,是因为他认为在沙特开采石油成本低廉,着眼于石油价格上涨因素,他断定那块地从长远来看是必定能赚大钱的。
在4年中,盖蒂先后投下了4000万美元,但只产出少量劣质油。这种油很难提炼,几乎没有商业价值。石油工业界的预言似乎已经被验证了,连盖蒂本人也显露出焦躁不安的情绪,毕竟他已经不再年轻了。
然而,在经历了4年之久的不断挫折之后,成功意外地降临了。1953年2月10日,这片不被看好的土地上发现了含油砂层,接着就开始向外喷油。这一发现彻底扭转了盖蒂的命运,美国《幸福》杂志称这一发现是“伟大的、历史性的”。高产油井被一口接一口地打了出来,一个月内,盖蒂公司的股票从23.75美元猛然上升到47.75美元,盖蒂的财富又开始成倍地增加。
根据石油地质学家们保守的估计:盖蒂的中立区油田储油量在13兆亿桶以上。为此,盖蒂在各地建造和购买了炼油厂,从1954年起,盖蒂开始营建他的超级油船队,在洛杉矶、纽约,他以惊人的速度建起了价值超过4000万美元的新办公楼。1957年,盖蒂的资产就已超过10亿美元。这一年,《命运》杂志列出美国最富有的人名单时,盖蒂名列榜首。
预言最准确的科幻**有哪些?
美国大众机械杂志popularmechanics汇编了迄今为止10部预见性最强的科幻**,比如说1997年的《变种异煞》预见到了基因识别将会被应用到现实当中,1981年的《冲锋飞车队》预见到了能源战争将会上演等等。
1.《变种异煞》(Gattaca)
上映时间:1997年
剧情展开时间未明确交代
**概述
该片描述的是,在不久的将来,经基因搭配孕育而成的人才是精英,而经自然繁衍的则被视为“病人”,影片主角文森特就是这样的病人。他为了能够参加一项太空计划而假装扮成精英成员的基因身份,事情进展得非常顺利,然而一桩谋杀案让事情节外生枝。
预见性:基因识别技术
基因识别是生物信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使用生物学实验或计算机等手段识别DNA序列上的、具有生物学特征的片段。如今,基因识别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比如说案件侦查、考古、亲子鉴定等等。
2.《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
上映时间:2002年
剧情从2054年展开
**概述
万人迷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少数派报告》曾是盛极一时的票房冠军。影片中,人类发明了能侦察人的脑电波的技术,它可以侦察出人的犯罪企图从而预防犯罪。可能很多看过该片的观众已经记不清剧情了,但是对于汤姆克鲁斯面对屏幕用双手快速处理和数据的画面相信还历历在目。
预见性:屏幕显示技术和无人驾驶车
当微软的Surface发布之后,相信那些对《少数派报告》里汤姆克鲁斯面对屏幕用双手快速和数据的情形还记忆犹新的观众一定会联想都微软首款支持触摸屏的平板Surface或者苹果的iPhone手机。更有甚者,在年初的CES展会上,某科技公司公布的3D显示技术也与**中的一些情景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关于影片中出现的无人驾驶车,事实上也已经在成为了现实。
3.《冲锋飞车队》(Mad Max 2: The Road Warrior)
上映时间:1981年
剧情展开时间未明确交代
**概述
在该片中,整个澳大利亚陷入危机:在那里活跃着一帮飞车恶徒,他们在与代表正义的力量交战中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他们抢夺因供应紧张而价格昂贵的汽油时不择手段,在公路上为非作歹,十分凶残。最终,石油的短缺导致了全面的战争。
预见性:能源战争
并非所有人都认同地球上的石油正在消耗殆尽这一事实,但是不可争辩的是油价一直在高歌猛进。尽管当前的石油危机尚未完全显现出来,但是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大肆勘探石油,同时不遗余力地开发可代替的能源。早在2003年,美国国防部的一份国情咨文中就提到资源的短缺可能会引发军事冲突,而且2006年英国国防部长在一次演讲中也发布了类似的观点。另外,一些专家也表示:能源战争已经开始了,苏丹的达尔富尔军事冲突的根源就是石油。
4.《楚门的世界》( The Truman Show)
上映时间:1998年
剧情展开时间未明确交代
**概述
严格来说,《楚门的世界》是一种**嵌合体,它一半是喜剧,一半是戏剧,同时介于虚幻和现实之间。该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样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制造成闻名的电视明星,却完全被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工业的牺牲品。
预见性:现实中的电视传媒业
《楚门的世界》上映1年后,美国家喻户晓的电视真人秀《Big Brother》开播了,而看过《楚门的世界》的观众肯定会把两者联系到一起。尽管早在1992年,和《楚门的世界》风格类似、MTV旗下的《The Real World》已经上映,但是我们并不能确认前者到底是准确预测到了这种剧情势必将会火起来还是纯属巧合。
5.《终点站月球》(destinationmoon)
上映时间:1950年
剧情展开时间未明确交代
**概述
虽说是1950年上映的科幻**,但是《终点站月球》确实一部非常经典的关于太空探索的科幻**。该片是当时仅有的两部关于人类登月的科幻**之一,讲述的是4位美国宇航员成功登月,但是却发现没有足够燃油回到地球的故事。他们的飞船在浩瀚的宇宙空间缓缓的漂流着,并最终在火星着陆。在那里,宇航员发现了繁华的现代文明。影片的一些情节符合牛顿力学原理,高潮部分是当宇航员发现缺乏足够的燃料返回地球时,他们开始丢弃一些不必要的装备,而且他们中的1个人还必须留下来才能让其他成员逃生。
预见性:逼真的太空飞行
该片中描述的关于宇航员的太空行走以及太空漫游中宇航员出现的并发症和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当飞船起飞时,宇航员的面部因为物理加速作用出现痛苦的表情也和实际情况一样,这很科学。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当太空飞船准备发射时,地面工作人员是从30秒开始倒计时的,这也和目前发射太空飞行器的情况一样。
6.《过关斩将》(The Running Man)
上映时间:1987年
剧情从2019年展开
**概述
对美国社会能产生最大文化影响的**并不足以成为美国史上最佳**,而事实正好相反,那些对社会很有文化影响的**很多时候都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该片却不是这样。影片中,21世纪的美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快速衰退、且独裁专职的国家。由阿诺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饰演的本是一名警察被诬陷遭到逮捕(事实上他并没有像暴徒开枪)。后来他有了一个重获自由的机会——去参加一个收视率极高的电视台节目——“过关斩将”,并最终获胜。
预见性:现实中的娱乐节目
《过关斩将》上映2年后,“美国角斗士”(American Gladiators)真人格斗电视娱乐节目开始登上银屏。该节目将业余运动员配对来进行比赛,每个参加比赛的“角斗士”可以给自己起一个名字,比如说“一触即发”、“冰”或者“激光”等等,参加比赛的选手可以用网球拍来攻击对手。
7.《银翼杀手》(BladeRunner)
上映时间:1982年
剧情从2019年展开
**概述
故事讲述了2019年的洛杉机,天空变得越来越糟,即使是向来阳光高照的南加利福尼亚的气候也变得难以捉摸。但是糟糕的情况还远不止这些,那时的人类开始制造与真人无异的复制人,并为人类工作,而当这些复制人有了思想感情时就要将他们毁灭。此外,在曼哈顿的时代广场,在日本的新宿区,交通变得拥堵不堪。
预见性:城市的发展趋势
在影片《银翼杀手》里,世间万物都能感觉到自身都在不断的变旧、变老。没有人会去反感建筑物上巨大屏幕里的艺妓,因为如今这样的事情似乎已经持续了好多年。此外,如今的交通拥堵情况比影片中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实世界或许不会变的像影片里呈现的那么糟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现实世界没有变的更清洁、更高效,而是在慢慢老去。
8. 《超世纪谍杀案》(Soylent Green)
上映时间:1973
剧情从2022年展开
**概述
人口过剩,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最没有恶意的恐吓和威胁。早在18世纪,英国着名讽刺文学大师就曾着书描述这种威胁。1973年,好莱坞出品了这部关于未来人口过剩的**——《超世纪谍杀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影片描述的是2022年的纽约,那时候,地球已经被过度工业化生产和过度人口污染破坏到一定程度。农村已经被污染的不能住人,人们只能挤在城市里。那时候的纽约城,新鲜食物非常稀少,几乎每天都在因为食物引发骚乱,老百姓只能吃到每周二政府免费发的Soylent Green饼干。但是这里隐藏着一个惊天的阴谋——政府在用这种饼干——导演将未来世界演绎成一个人口过盛的人吃人社会。
预见性:全球气候变暖
尽管上世纪70年代初期,关于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已经开始被逐渐提及,但是影片《超世纪谍杀案》却开门见山,直接提到了最关键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未来,全球人口的增加就意味着更多的污染,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气候变暖的程度将会比现在更严重。尽管影片中描述的“2022年的纽约全年都是夏天”的情景有些夸张,但是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而且现在,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或许某一天真的就会像影片中描述的那样——只有富人才能开得起车、吹的起空调,而中产阶层就只能苦苦煎熬。
9.《霹雳五号》(Short Circuit)
上映时间:1986年
剧情展开时间未明确交代(可能也是1986年)
**概述
无论是昔日经典的、以机器人为题材的**《大都会》、《终结者》,还是现如今形形色色的成功的、或是不够成功的机器人**系列,它们均百变不离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概念。那么为什么会偏偏选中这部1986年上映的《霹雳五号》呢?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他们很难将之奉为经典之作:没有精彩的打斗场面、平淡无奇的故事情节。但是不能否认,《霹雳五号》有一点确实做的很对——它选择了当时虽尚属概念阶段但关注度却正在不断增加的武装机器人作为人物模型,而且事实证明,影片中的关于机器人很多虚构的东西“被”时间转变成了现实。
预见性:自主式军用地面机器人
现实中,就先进性而言,美国军方发展的无人地面战车(UGV,Unmanned ground vehicles)远不及《霹雳五号》影片中5个 SAINT(Strategic Artificially Intelligent Nuclear Transport)人工智能的核转运机器人出色,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却和影片中机器人的物理结构惊人的相似。影片中的机器人用车轮行走,如今现实中美军UGV无人地面战车同样也是采用这种运行方式;另外,影片中机器人的大脑里植入了感应器,而当前美军规划中的MULE机器人同样在大脑中植入了类似的传感器。
不过,影片中的机器人有臂膀,而且还长了一对灵巧到可以拿着书预读、搂着女士跳舞的手。看来现实中,机器人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10.《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上映时间:1968年
剧情从2001年展开
**概述
现在的时间是2001年,为了寻找黑石的根源,人类开展一项木星登陆计划。飞船上有冬眠的三名宇航员:大卫船长波曼、富兰克和还有一台名叫“HAL9000”的高智能电脑。HAL在宇宙飞行过程中发生错乱,令到富兰克和三名冬眠人员相继丧命,剩下波曼和这台电脑作战。
预见性:太空旅行
影片中宏伟场面令人记忆犹新,飞行员的飞行器并不是那么庞大和先进,而是印有泛美航空公司logo的一艘宇宙飞船,或许它只比目前的喷气式飞机飞的更高而已。但是这些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片中人物太空旅行的情景,当时的观众对于这一幕相信一定会用“难以想象”来形容。但是现在,太空旅行已经变成了现实,你不需要有强壮的身体,不需要做过多专业的训练,也能实现太空走一趟的梦想,当然前提是,你得有足够的钱。
(来源:soso问问)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们就被不停地告诫说,现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化石能源只能充足供应50年,而对化石燃料的消耗正在让地球变暖,海平面升高,地球正在凋零。过去的二十年里,这些话被媒体不厌其烦地提及和强调。但另一方面,似乎并没有人真的当回事儿。石油和依赖于石油的现代工业,依然是全球化天平上最重的砝码。高企的油价、遍及大海和陆地的对石油资源的角力追逐,依旧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上演。迪拜高耸入云的哈利法塔标志着这个星球石油文明的鼎盛和荣光。最为可怕的是,这种由石油文明奠定的金字塔形的能源垄断结构,让普通的人们或多或少地成了为石油打工的人——当然不光是在加油站花的钱,我们所使用的每种工业产品,甚至我们所吃下去的食物,都依赖于石油所支撑的机械与化工工业。石油无处不在地控制着我们的生活,这就是前两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现代社会。
在读到《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这已经是最坏的情况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杰里米?里夫金在书的开头便毫无遮掩地描述了一个更加急迫的现实——石油文明正加速滑向衰亡边缘,危机比任何时候都严重和迫切。越来越长的碳账单正在把人类逼向资源破产的边缘,以美国为代表的低油价所激发的过度消费型经济酝酿出了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与失业浪潮。在全球化的枷锁下,所有人都无法幸免,欧债危机持续蔓衍,甚至连一向稳定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都需要面对增长放缓和产业转型的压力。人类两次工业革命所积累的巨大财富,正在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消耗。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的先驱们——从政治领域到科技领域——都在不断尝试新的方式,试图摆脱石油对人类文明的挟持。他们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可再生能源和能量密度高得惊人的革命性燃料——核燃料。但似乎这些并没有彻底解决危机,甚至没有延缓危机的到来。
如同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一般,杰里米?里夫金一开始便成功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然而接下来的内容,就显得轻松而有希望得多,因为危机,往往孕育着变革。
先不论“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样的宏大概念,我们现如今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点子。这个点子要足够有效,要能彻底拯救被石油祝福同时也被石油诅咒的现代社会,同时也必须具有可行性。过去五十年来,核电站和风电技术以及光伏产业都有了长足进步,但仍没能拥有切实解决这场危机的能力。新的点子必须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以我们现在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可以在几十年内实现。毫无疑问,这必须是一个天才的点子。
杰里米带来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点子。并且在他告诉我们这些之前,这个点子已经在世界的某些角落进行实践,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第三次工业革命》系统地阐述了这个令人激动的天才点子,并且展示了它在现实中的力量。
这个点子,就是新能源与网络的结合。不是传递信息的互联网,而是传递能源的能源网络。
想象一下,在二十年以后,你驾驶着电动汽车出门,这种车毫无污染且马力强劲。当你回到家,只需要像给手机充电那样给它插上插头就可以充电。而最神奇的是,你几乎不用为这一切付钱——包括汽车本身和它所消耗的电能。因为你的住宅就是一座小型发电厂,吹过屋檐的风,照耀在房顶上的日光以及每天产生的有机生活垃圾,都在源源不断地被转化为电能,这电能甚至已经远远超出了你的需求。作为智能电网的一个节点,你将多余的电能联网,输送到需要它的工厂、医院和政府机关。甚至这样也无法把电都花光,这时你可以把他们存储起来,转化成清洁的氢气,等待着智能电网的调配,这样你也不必担心没有风的天气和连续的阴霾。这个时候你已经不光是一个能源的消费者,还是一个能源的生产者,想象一下在21世纪初作为中石油的股东的感受吧。也许在那时,你的工作早已不是为了你所消耗的资源而打工,因为你自己就在生产资源,你只是在为了实现你的理想生活而辛勤劳动。所有石油时代建立起来的能源垄断和赎买关系都不复存在。
这个听起来有点异想天开的画面,就是杰里米给我们描绘的世界前景。当你翻开《第三次工业革命》,你几乎能感觉到作者那种急迫,感到作者奔走于世界各地与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一起讨论、推动这种伟大愿景的期待。这本书会告诉你,这种看似飘渺的愿景,其实并不遥远。
杰里米敏锐地发现,新的能源系统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即会催生出工业革命的浪潮,彻底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无一例外。而今天,正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和方兴未艾的可再生新能源技术齐头并进的世界,这也是作者这个天才点子的灵感来源。高效的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新型建筑、基于氢的能量存储系统、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只能能源网络和基于电能或者氢能源的新型运输物流系统,这是杰里米所设想的新经济的五大支柱。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这个点子,已经不仅仅是存在于一个预言家口中的方案。由于世界各国对能源危机和新工业革命的预见,杰里米的这个点子正在被大胆的先行者们勇敢地实践着,杰里米和他的团队活跃在美国的圣安东尼奥、欧洲中心的奢华之国摩纳哥、欧洲第一座伟大城市罗马等等,这里的城市建设者们和杰里米的团队一起,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践日夜奋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能源消费仅次于美国的国家,直面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书中作者不止一次直言不讳地批评政府缺乏对能源危机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敏感,即将错过这个伟大的机遇,在未来失去霸主的地位。
中国的领导者们很早就预见到能源危机和碳危机的到来,并对此做出了相应的准备。书中提到中国作为可再生能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最为关键的成员。同时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发展现状,也要求这个国家的领导者们积极地调整到新经济的道路上来,以获得更大的增长和效益。中国目前能源供给对工业产业的瓶颈效应、国际社会对碳排放权的垄断和挟持、依赖进口石油而造成的能源安全困局、单一发展新能源产业造成的效益低下和产能过剩等等。这些都要求一种崭新有效的整合解决方案,而即将汹涌而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机会。
能源危机的原因
能源危机是指因为能源供应短缺或是价格上涨而影响经济。这通常涉及到石油、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能源危机通常会造成经济衰退。从消费者的观点,汽车或其他交通工具所使用的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降低了消费者的信心和增加了他们的开销。
1. 经济影响
市场经济的能源价格是受供需关系的影响,而供需关系中的供或需改变都可以导致能源价格的突然变化。
虽然一些能源危机是由于市场应对短缺的价格调节而产生,但在某些情况下,危机可能是市场的流通不畅通、缺乏自由市场而导致。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价格控制是1973年的能源危机的重要因素。
1.1 石油供应
石油的供应大致上由一些拥有大量石油储藏的国家所控制,包括阿拉伯联合大公国、沙乌地阿拉伯、挪威、科威特和委内瑞拉。
主要的产油国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OPEC)。OPEC控制了全球石油出口的大部分产量,对世界油价具有强大的杠杆作用。如果OPEC决定减少成员国的出口配额,油价就会由于供给减少而上涨,同样OPEC也可以通过增加石油生产来降低油价。影响OPEC实行这些政策的动机源于成员国各自的利益。
不过OPEC的行动仍受到一定限制。如果OPEC把油价抬得过高,那么一些原本无利可图生产规模也较小的资源如沥青砂,将变得有利可图而抢占石油的市场。除此之外,为了抬高油价而过分的限制产油国的石油出口也会对这些国家的石油生产商产生反作用。
1.2 石油需求
石油的各种用途中,目前最主要的需求来自于炼油厂的商业用途∶提供取暖和交通运输。石油需要经常和北半球的季节交替相适应,冬季由于需要大量的取暖用油,所以需求量就很大。事实上,仅美国就占了全球60%的石油消费,在北美如果某个冬季特别寒冷就会严重地影响到全球油价。
2. 历史上的能源危机
1973年能源危机 - 原因∶石油输出的主要力量为阿拉伯国家,他们因不满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而采取石油禁运。
1979年能源危机 - 原因∶伊朗革命爆发。
1990年石油价格暴涨 - 原因∶波斯湾战争。
加州电力危机 - 原因∶ 电力管制政策失败,加上供给小于需求。
英国石油抗议活动 - 原因∶英国油税已高居不下,而原油价格却又上扬。
与2005石油价格上扬 - 原因∶供需关系失调。
3. 油产国宣称储藏量是否属实
1985年OPEC产油国调整对储藏量的估计。虽然那一段时间没有发现大规模的新油田,那些国家大幅度的提高了储藏量的估计。一部分专家认为,这些数据有刻意高估的嫌疑,可能OPEC国家的真实储藏量比其对外宣称的要少。如果宣告较高的数量,油产国更容易得到外来投资、银行贷款等。
可疑的石油储藏量
年 阿布达比 杜拜 伊朗 伊拉克 科威特 沙乌地阿拉伯 委内瑞拉
1980年 28,00 1,40 58,00 31,00 65,40 163,35 17,87
1981年 29,00 1,40 57,50 30,00 65,90 165,00 17,95
1982年 30,60 1,27 57,00 29,70 64,48 164,60 20,30
1983年 30,51 1,44 55,31 41,00 64,23 162,40 21,50
1984年 30,40 1,44 51,00 43,00 63,90 166,00 24,85
1985年 30,50 1,44 48,50 44,50 90,00 169,00 25,85
1986年 31,00 1,40 47,88 44,11 89,77 168,80 25,59
1987年 31,00 1,35 48,80 47,10 91,92 166,57 25,00
1988年 92,21 4,00 92,85 100,00 91,92 166,98 56,30
1989年 92,21 4,00 92,85 100,00 91,92 169,97 58,08
1990年 92,00 4,00 93,00 100,00 95,00 258,00 59,00
1991年 92,00 4,00 93,00 100,00 94,00 258,00 59,00
1992年 92,00 4,00 93,00 100,00 94,00 258,00 62.70
2004年 92,00 4,00 132,00 115,00 99,00 259,00 78,00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按石油出产国的说法,年年新发现的石油矿床能够几乎完全代替所出产的石油∶储藏量一直很稳定,没有起伏。例如,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沙乌地阿拉伯每年出产300亿桶,储藏量也应该跟着减少。(除非这些国家没有把过去出产的石油从所宣称的储藏量扣掉)
4. 未来可替代的能源
很多学者认为世界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石油价格过于便宜,以致于使世界对其产生了过度的依赖性而迅速消耗殆尽,他们主张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加研究经费用于对能源/燃料替代用品的研究,目前主要的替代能源有∶燃料电池、甲醇、生物能、太阳能、潮汐能和风能等。但是迄今为止只有水力发电和核能有明显的功效。(参看未来能源开发)。
与此同时,一些组织例如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原本悲观的预计世界的石油在20世纪末会用毕,并未变成现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技术的发展使石油的开采变得更有效率。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国际舆论开始关注起世界“能源危机”问题。许多人甚至预言:世界石油资源将要枯竭,能源危机将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作出重大努力去利用和开发各种能源资源,那么人类在不久的未来将会面临能源短缺的严重问题。
世界能源危机是人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资源将会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枯竭。它的蕴藏量不是无限的,容易开采和利用的储量已经不多,剩余储量的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到一定限度就会失去继续开采的价值。在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导的条件下,如果能源消费结构不改变,就会发生能源危机。煤炭资源虽比石油多,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的。代替石油的其他能源资源,除了煤炭之外,能够大规模利用的还很少。太阳能虽然用之不竭,但代价太高,并且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不可能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其他新能源也如是。因此,人类必须估计到,非再生矿物能源资源枯竭可能带来的危机,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能源结构上,尽早探索、研究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否则,就可能因为向大自然索取过多而造成严重的后果,以至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受到威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