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怎么提升燃油价格_提高车辆燃油经济性是什么意思
1.燃油车价格崩了,后果远比你想得严重!
2.95汽油价格上涨,会刺激你买新能源车吗?
3.汽车人燃油车“价格战”的动因
燃油车价格崩了,后果远比你想得严重!
3月以来,湖北地方联合东风汽车公司,对旗下本田、日产、雪铁龙等本地车企推出了“史诗级”优惠活动,其中最火的车型雪铁龙C6补贴高达9万,优惠完后C6入门版只卖12.16万,性价比简直爆棚。从湖北当地4S店的反馈来看,这次活动的效果立竿见影,曾经一度滞销的C6,居然在活动当天就被抢购一空。虽然这次补贴是临时性降价促销活动,且销售地区并没有扩展到全国,但它却是国内汽车市场格局变化的一个开端。
随着新能源车不断向低价位车型渗透,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被侵蚀。具体到销量上,2022年燃油乘用车相比2021年销量直接减少了230.2万台,而新能源净增268.7万台。今年1-2月国内新车累计销量为265.7万辆,同比下降21%。其中,1-2月燃油车销量为191.2万辆,同比下降29.5%;新能源销量为77.1万辆,同比增加23.5%。可以看出,在车市下行的大环境下,燃油车市场在不断缩水,新能源车却没受到什么影响。因此,以东风系合资品牌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厂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正是为了帮助本地车企渡过难关,所以湖北才开始大搞汽车促销活动。
客观来说,湖北的购车补贴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限制地区和品牌的补贴政策却具有强烈的地方保护色彩。所以其它汽车大省是不会坐视不管的,比如吉林就针对一汽系的车企提供了补贴,广东则给广汽系的车系有额外补贴政策,最终的结果就是从地方保护演变为燃油车集体大降价。
比如一线品牌降2万,二线品牌就降4万,三线品牌还要降更多。这种踩踏式的降价把过去多年燃油车的定价体系彻底打乱了。最终出现的结果就是,消费者对燃油车的价格认知会长期停留在降价时期,传统合资燃油车在消费者眼中不再值钱,日后车企再想把价格提上去,市场可能也不会买单了。
迫于销量压力,未来这些降价车型不得不以价换量,为了保证利润,车企只能用偷工减料的方式压缩成本,不仅导致消费者买到的产品越来越差,还会让品牌过去多年建立的良好形象崩塌,甚至有些车型干脆彻底停产断代,不再更新。也就是说,这次集体大降价虽然是临时性的,但是却实实在在加快了燃油车的衰落速度。
与此同时,新车接连不断降价,也让消费者认为,新车的价格会持续走低,随着市场对降价预期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准备买车的人推迟,新车销量很可能经历了补贴带来的短期繁荣后,又再次跌到谷底。
所以原来靠补贴消化库存、扭转财务状况的企业,刚刚喘一口气,就又可能面临更严峻的市场形势。即便财务状况好转的车企有意稳住价格,那些财务状况不佳的车企也无法配合,就像这次湖北东风系的购车补贴一样,外省的车企本来还想咬咬牙坚持一下,结果东风自己先挺不住了。
要知道,在消费者的眼中,只要价格便宜,品牌知名度差、产品缺点再多那都是不是事。毕竟现在有句名言:20万的C6老气横秋,12万的C6成熟稳重。所以在二、三线品牌与一品牌价格相差悬殊的前提下,一线品牌的忠诚度和号召力将会变得一文不值,只有降价才是真理。
另一方面,燃油车价格崩盘很快会把压力给到新能源车这边。按照过去的行业预估,2030年纯动车的成本才可以跟燃油车持平,但是今年燃油车大降价把很大一部分利润让了出来,一下子拉开了与新能源车的价格差距,进而削弱了新能源车的吸引力。在同样的尺寸、配置面前,燃油车如果价格比新能源车便宜了一大截,对于预算不多的用户来说,显然会倾向于购买更便宜的燃油车。所以今年燃油车的大降价,不仅是在卷自己,也是在卷新能源车。
新车价格崩盘,自然也会影响到二手车市场的行情,毕竟一辆车的二手保值率,向来都是跟新车成交价紧密相连的。最近燃油新车价格大跌,二手车商在收车时一定会往“死”里压价,毕竟谁也不敢保证燃油车价格不会继续下滑,二手车商肯定不想收来的车砸在手里,这也会直接导致目前已经持有燃油车的车主们,未来如果想要卖车,会面临很严重的汽车贬值问题。
至于已经进入市场流通的二手车自然也不能幸免,毕竟一些降幅较大的车型,目前的新车价格甚至比当初车商收车的二手价还便宜,为了不让车辆砸在手里,车商只能硬着头皮赔钱甩卖。以这次降价声量最高的雪铁龙C6为例,去年在二手市场上,1年车龄的C6 400THP舒适版收车价格为14万,但是现在新车优惠完才卖13.68万,比二手车还便宜。
所以一些二手车商看到新车大降价后,马上把C6?400THP舒适版价格下调到12.68万,当然也有一些商家不忍心割肉,依然在网上挂着13.98万的价格卖。经历了这次惨痛的教训后,相信未来一段时间,二手车商可能都不敢碰C6了,即便是胆大敢收C6的车商,也会大幅压低收车价格,C6从此会变成一款非常不保值的车。
值得留意的是,这次地方补贴名单中不乏丰田、本田、日产这些一线日系品牌。过去,日系品牌给用户树立了保值的形象,甚至为了维持住这一形象,丰田、本田甚至宁愿销量低一点,都不愿意降价,以此来保证新车价格稳定。
正因如此,以前日系合资车的保值率一直比国产车高,再加上早期日系车确实更加出色的可靠性表现,才造就了这些年合资车更高的溢价能力和品牌认可度。这里我们不妨以本田UR-V举例,这款中型SUV虽然销量不高,但终端优惠力度并不大,新车价格非常稳定,所以UR-V的3年保值率高达79.56%,仅次于丰田汉兰达。
但由于近两年日系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疲软,连丰田、本田的热销车型都开始在终端有了比较大的优惠。这次突如其来的官方补贴,更是进一步对日系车的价格产生了很大冲击。比如今年湖北地区的本田UR-V,直接降了6.8万,原来1年车龄的二手UR-V 370TURBO两驱尊雅版的收车价高达23.08万,但是现在新车只卖21.18万,比二手车收车价还低!所以UR-V这类日系车的处境与前面提到的雪铁龙C6是非常相似的,它们的二手车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可能跳水。而失去了保值这块金字招牌后,日系车想要靠燃油车维持高溢价会越来越难。
相比之下,向新能源领域转型较快的国产品牌,在此次价格战中损失较小。以比亚迪为例,插电混动宋PLUS车系目前官方优惠只有6888元,纯电动车海豹优惠也只有8888元,与合资燃油车动辄几万的优惠相比,国产品牌降价简直少的可怜。也可以看出,国产品牌在新能源领域主导权,在这一波踩踏式降价中,确实得到了切实的体现。
今年燃油车集体降价,既是被迫自救,也是对新能源的绝地反击。但不管怎么说,燃油车降价无异于饮鸩止渴,短时间的低价确实可以换来销量的增长,但消费者心中原本属于合资燃油车的高价光环,却再也不会回来了。所以,这次大降价活动本质上是在加速燃油车在中国市场的灭亡,各大车企除了尽快朝着新能源转型,已经再无退路可言。2023年对于中国车市来说是一个转折点,燃油车逐渐丧失历史地位,国产新能源飞速崛起,这样的变革很可能会影响到未来几十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萝卜报告,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95汽油价格上涨,会刺激你买新能源车吗?
95汽油价格上涨,我认为会刺激我买新能源车。
我国 2020 年正式提出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战略目标,2021 年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中均提起要制定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锚定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95汽油价格的上涨是在刺激我们买新能源车。
当然新能源车和燃油车都有其利弊。
新能源车
优势:
从政策上来说,目前我国大力提倡发展新能源,不仅在购车方面有国家和地方双补贴、免缴购置税等利好政策,而且在出行上部分城市也实施了新能源汽车免受限号的政策。可以说买新能源车不仅花钱少,而且出行更舒畅。
从环保方面来说,新能源汽车改变了汽车对于化石燃料的依赖,有机会缓解石油危机,同时也将改变社会的能源结构。也即是,当火电占比减小,风电、水电、核电以及太阳能发电等普及和推广开来后,新能源汽车有机会做到真正环保。
在用车成本方面,新能源以纯电动汽车为例,普通的 40 kWh 电池能够续航 300 公里,以充电桩 2 元/度的计价方式来算,每公里电费不到 3 毛,当然如果选择家用充电或者更便宜的充电桩,这一价格会更少;而传统燃油车方面,以百公里油耗为 7 升计算,每公里油费需要 5 毛左右,这方面新能源汽车更具优势。
从驾驶方面来看,包含纯电动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在动力性能上表现良好,百公里加速普遍优于燃油车,同时用电模式下汽车静谧性、舒适性也更优。
( 摘自:太平洋汽车网 )
弊端:
第一:续航问题,新能源车的续航低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也在意料之中,并且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新能源汽车续航会越来越低,而这其中一切的问题来源都归结于汽车电池。电池性能受温度影响极大,冬天新能源汽车续航明显降低。目前市场上所有的汽车动力电池,不管是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其都是属于锂电池这一大的家族。对于锂电池来说,低温都会影响电池正负极材料的活性、电池的内阻,以及电池的充放电电压。简单来说的话,温度越低,电池容量就越低,汽车续航就越短。
第二:电池更换问题。普通电动自行车更换一次电池要几百块,况且大部分还是铅酸电池;而使用锂离子电池的纯电动汽车,可能更换一次电池则需要几万块。高昂的费用会让我们望而却步。
第三,维修费用极高。现在很多新能源汽车在发生故障之后,维修费用都出奇的高,因为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不一样,涉及到高压电力部分,这无形之中加大了维修难度,很多专业汽修店都不敢直接维修新能源汽车,以免发生意外。如果维修过程中一旦发生短路,出现电池自燃的概率极大。
第四,不可避免的环境污染问题。新能源汽车的废旧电池处理不好可能会污染土地,水源。
( 摘自:飞车新视界 )
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相比会在用车的费用成本,时间成本上有一些降低。
然而中国虽然还未明确出台《燃油车禁售时间规划表》,但可以确定禁售燃油车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汽车人燃油车“价格战”的动因
一个省将补贴资金,用在第一支撑产业上,就是用在刀刃上。
文 /《汽车人》孟华
3月初,燃油车上演一波价格战。以3月7日东风雪铁龙全系优惠,部分车型(C6共创版、舒适版)最高优惠9万元的幅度,将这场厮杀推向高峰。
如果从比例上看,东风雪铁龙C3-XR的优惠幅度最大,指导价11.39万元,优惠5.6万元,成交价5.79万元,几乎五折,优惠周期截至3月底。不过,这一价格有“持有期限”和“上湖北牌照”等限制。
尽管如此,C6等车型在3月8日就已断货。4S店业务员接电话只回答三个字“没车了”。他们从来没有这么忙过,因为客户太多、声音太嘈杂,在店里说话都得喊。业务员根本不用介绍产品,店内客户都抢着交钱预定。
这一波降价,其实参与者还挺多的。上汽大众、广汽丰田、长安汽车、华晨宝马等车企,都有让利,但是东风系(东风本田、东风日产、东风风神、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和一汽系(一汽-大众、一汽红旗)唱了主角。
两大集团让利的力度如此之大,是企业让利,再拉着湖北省、长春市一起联动。后两者提供了直接的现金补贴。其余省份尚未以如此之高的力度介入。
降价是标准的清库
有人认为,新能源车的价格战,进一步挤压了燃油车的空间。而这一波燃油车价格战,是受到新能源车胁迫之后的反击。
从销量的消长来看,似乎有点道理。去年新能源车增量接近翻倍,而整体产销增长分别为11.2%和9.5%——新能源车抢的都是燃油车地盘,这一点早就坐实了。
但是,这和价格战的动因,是两码事。
如今,新能源车确实在打大范围的价格战,但是和燃油车没有直接竞争关系。想好了买新能源车的潜客,已经考虑过补能、长途等新能源车短板。这些人一旦想清楚,是不会回头买燃油车的。我们看到,因为新能源产品迭代速度太快,已经产生了持币待购的现象。
同理,燃油车抢不到新能源车客户,因为隔壁也在降价。总体而言,新能源车已经演变成和燃油车有着充分差异化、目标潜客彼此分离的大类市场。
真正的动因没有那么复杂。这场令人疯狂的让利活动,用“价格战”形容,其实不准确。价格大概率是被国六b标准打下来的,目的显然在于清库。
眼下距离7月1日全国实施国六b,还有3个多月。而在此之前,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和广东五省市,跨过国六a,直接实施国六b标准。
国六b相对国五,在一氧化碳、碳氢化物、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的标准上,几乎都降低了一倍,相比国六a也要更严苛。
除了先行的五省市,其余地方实施切换一刀切。形势要求经销商,必须在切换节点到来之前清干净库存。否则就只能先上牌,然后走二手车交易。2021年商用车国五/国六切换,我们看到了类似的操作,业内叫“预挂车”。
乘用车这种操作更不容易,因为客户不买账。2019年国六a落地时,就有大面积降价清库存现象。道理是相通的。
现在的问题是,切换时间点是公开的,相当于交易对手知道交易截止点,因此只能提前邀约。如果接近截止日才开始清库存,可能构成“踩踏”,被市场上此起彼伏的喊价声淹没。
现在看,东风的出牌时机还是恰当的。在对手尚未发力的时候,直接上了最大力度,在舆论上火出圈了,在效果上拉满。清库存的目标达到了,还赚了一把品牌流量。
不能机械地将降价理解为对品牌的伤害。在拿不到市场焦点的情况下出奇招,行为艺术也好,营销手段也罢,品牌存在感刷出火花来,对品牌认知其实是提升了。
燃油车有更多
车企调价其实是很正常的操作。
以前大家说特斯拉频繁调价,把价格玩出花来,是因为它直营。没有经销商库存作为缓冲,主机厂只能自己维系订单池,要把价格手段用得飞起。
而东风这一波操作,证明经销商模式调价,照样可以打出名气,打出市场影响力。
关键不在手段,在于力度,一力降十会。
没有筹码要去积极筹措筹码。现在大家都是上市公司,成本利润都是透明的(只能拿数据的时滞性做文章),车企最大让利空间也是锁死的。
在这里,生产多年的燃油车亏本冲量,和电动车亏本销售不是一回事。
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的新能源产品或孵化的独立品牌,其背后的产线都是这几年新建的,固投摊销压力比较大。如果销量规模累积到一定程度,摊销力度就可以降下来。
特斯拉能主动出击引爆价格战,就是因为其单车利润空间比较大,与其规模快速上量、摊薄成本有关,也与其生产技术有关。
但燃油车的特点是生产多年,积累产量多,固投摊销小。如果价格不变,购成本也不变,其利润空间是逐渐放大的。因此,其拥有更多价格战的。当然这是一种排除其它影响的理想化分析,但历史积累产能对利润而言,属于正向因素,是没有疑问的。
为何参与补贴
湖北省实施了价内补贴,更证明这一波操作不是常态化的,不算标准商业行为。
因为常态的补贴往往鼓励交易额,比如补贴额度和成交价挂钩,但是限制成交价上限(不倾向于补贴高消费能力的人群)。
而清库存显然不是常规操作,往往会给库存高的车以限时的大力度补贴,保证它能清干净。因此,即便是湖北省,即便都是东风系车型,补贴力度也大相径庭。在同一品牌、同一产品、不同配置之间,也有力度差异。
这里面还有些“微操”。比如某些已经生产出来的国六a车型,改成国六b标准代价太高,甚至在技术上很难操作。这种车型一定会大力度清空,防止烂在手里。而另一些车型,如果其它排放污染物都已经符合国六b,只需要加个颗粒捕捉器,就过关了,代价很小,则不急于清库存。
有人说,这种非市场手段不利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但这也是理想状况。事实上,各地发展阶段、经济景气程度和财政状况不一,消费市场和财税来源自然也不一样。强行要求拉齐,实际是虚化地方的行力。
试图建立纯粹的市场博弈,是不可能的,全球都找不到这样一个地方。妖魔化行政手段,自然也是不可取的。
对于湖北省和吉林省,虽然投了很多新兴产业,但第一利税大户仍是汽车业。它包含整车厂和上游的一大批供应商。这一产业吸收的劳动力、拉动的周边经济,尚未计算在内。然而这些衍生的经济动力,都在的考虑中。
一个省将补贴资金,用在第一支撑产业上,就是用在刀刃上。
去年,湖北新能源产业增长了98%,但汽车销量下降4.8%。这种局面,让省必须向该产业提供扶持政策,甚至亲自下场帮忙——可以理解,也是势在必行。
当然,这种力度的补贴有副作用。它的确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搅乱了市场格局,削弱了领先者优势。而且,相关价格很难回头,也是有历史经验的。
某品牌三缸机车型清库存之后,新一代车型价格也涨不回去了。而对手也有三缸机产品,清库存降价后,就没有前者那么惨。这种情况,与内部操作过急、手法欠缺艺术性有关,更与品牌运营缺乏长远规划有关。
车企利用一个契机给老车型清库存,相当于给自己提供了一个战略缓冲期,资金能快速回笼。虽然只有几个月,也要尽量利用这个机遇,加快产品线转型和重新构建,而不是继续生产竞争力可疑的车型。
这种机会是一过性的,不能期待再次上演,最终还是要回到产品本身的市场竞争力上来。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人传媒,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