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金价多少人民币-澳大利亚天然金价
1.澳大利亚芒特莱松金矿床
2.澳大利亚维克多-迪法恩斯金矿田
3.黄金与货币的关系
4.澳大利亚基兹顿金矿床
澳大利亚芒特莱松金矿床
1.地质背景
产在角砾岩中的芒特莱松(Mount Leyshon)金矿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州恰特兹堡以南25km处。芒特莱松金矿与直径为1.5km的似筒状热液角砾杂岩伴生,后者切割了与其有成因关系的早二叠世流纹岩和粗面岩侵入体及古生代基底岩石,芒特莱松角砾岩最初被解释成火山角砾岩,已为正岩浆模式否定。这种晚期的、多岩性的、由碎屑支撑的角砾岩分布在这套热液角砾杂岩的西北部,含大量金矿。
金不规则地产在多岩性的角砾岩及伴生岩石中,主要硫化物为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呈细脉浸染状颗粒、角砾岩充填物和基质交代物产出。脉石矿物为锰碳酸盐、绢云母、绿泥石和少量石英。角砾杂岩的蚀变以绢云母蚀变为主,但局部地区仍保存有残余的早期钾硅酸盐蚀变,与低品位斑岩型钼(铜)矿相伴。表生氧化作用影响到埋深达到30~40m的金矿石,往下是薄薄的辉铜矿富集带,含铜可高达1%。
芒特莱松矿床的产量加储量为7760万t,平均品位为Au 1.48×10-6(边界品位为0.6×10-6~0.8×10-6),即含金115t。其中约8%为氧化矿石,2%为富辉铜矿矿石。
2.勘查与发现
芒特莱松区的金矿于1871年发现,先是露天开采,此后不久开始转入地下巷道开采。最先开采的是芒特莱松山顶东北的氧化流纹斑岩,含Au(5~6)×10-6;接着在1910~1912年开始开采山顶南部角砾岩中相对富的浸染状矿石。到1946年,加上再处理的尾矿,总共开采了约20万t矿石,平均品位为Au 7×10-6。估计砂金矿的产量也为20万t左右,但无记录可查。
C.C.莫顿(1932)估算了芒特莱松角砾杂岩的总体含金潜力。1934~1935年,澳大利亚金矿公司检验了它的总体潜力;大约同时,该公司还调查了产在角砾岩中的基兹顿(Kidston)金矿(见矿例九十二)。它对露天采坑和地下巷道进行了刻槽取样,并打了若干冲击钻孔。其结果,包括采自戈尔登胡恩露天采坑的29个样品(平均品位为Au 3.45×10-6)和GMA-1号钻孔的39m矿层(平均品位为Au 1.56×10-6),证明金矿属浸染型,但按当时金价算是次经济的。1937年,昆士兰州金矿局打了4个冲击钻孔,深约60m,平均品位为Au 1×10-6左右。
20世纪60年代晚期,诺兰达(澳大利亚)公司将芒特莱松区作为斑岩铜矿产地进行了勘探。一共打了6个岩心钻孔,但铜品位<0.1%,只有其表生富集带品位高些。锌和铅的品位也不高。金品位较高,但仍是次经济的,其中包括NAL-1号钻孔中有310m金品位为0.65×10-6,NAL-2号钻孔中有212m金品位为1.04×10-6(加上10.2×10-6Ag)。诺兰达公司于1971年完成勘探工作,但保留两块租借地,位于芒特莱松矿地内。
1980年中期,金田勘探公司(后来的RGC勘探公司)聘请的顾问对芒特莱松矿地开始感兴趣,这是他与公司的地质人员对产在角砾岩中的金矿进行讨论的结果。公司的地质人员中有一位以前曾参加过芒特莱松矿地的诺兰达公司的斑岩铜矿项目。这位地质人员和顾问一起考察了芒特莱松矿地,并从露天采坑和路堑上采集了大约402m岩屑-刻槽样品,平均含金接近2×10-6。他们根据所观察到的广泛角砾岩化和绢云母化蚀变,它们的化验分析结果以及以前勘探报告中提到的金品位,建议金田公司高度重视芒特莱松矿地。可惜,这个建议并没得到优先考虑,原因是诺兰达公司正在与马拉松石油(澳大利亚)公司洽谈合营事宜,加之当时澳大利亚各公司普遍认为<2×10-6的金品位没有经济价值。
其间,经过一系列漫长的谈判,马拉松公司决定与诺兰达公司合营芒特莱松矿地。从1981年到1983年共同打了8个岩心钻孔和72个反循环钻孔,求出证实和概略地质储量1650万t,品位为Au 1.5×10-6。1983年晚期,澳大利亚马拉贝奥特公司集团(1984年早期正式改名为泛澳大利亚矿业公司)获得了马拉松石油公司非煤矿产的50%股份。1986年中期,诺兰达公司将其在芒特莱松矿地50%的股份卖给泛澳大利亚矿业公司。
泛澳大利亚矿业公司鉴于有含Au 1.8×10-6和含Ag 4.8×10-6的可采储量630万t,立即在芒特莱松山顶开始产前试采。它先堆放了大约10万t氧化矿石,然后在1987年早期用堆浸法处理。继续勘探,加上将金的边界品位降到0.5×10-6(氧化物)和0.9×10-6(硫化物),使储量不断增加。到1988年后期,氧化物矿石(含Au 1.2×10-6)储量达600万t,硫化物矿石(含Au 2.2×10-6)储量达1040万t。1989年早期,开始在新建的CIP厂处理硫化物矿石。
1989年中期,澳大利亚开发公司并购了泛大洋资源公司(是泛澳大利亚矿业公司的大股东),有效地取代了泛澳大利亚矿业公司在诺曼波塞顿集团公司的地位。以后加速了岩心钻探工作,每年进尺约24000m,使储量基础超过上述储量,使日产量达到1.2万t。已进行的地质、化探和物探工作使角砾杂岩得到重新解释,表明它有相应的Au、Cu、Zn、Pb和Mn异常,极化率高(>60),电阻率低(<500Ω·m)。
3.小结
早在60多年前,人们就已知道芒特莱松金矿具有巨大潜力。这当然应归功于1980年前几十年的档案记录。不过,后来只有少数人对该矿床的未来充满如此大的信心。钻探是确定芒特莱松矿床的主要勘查方法;地质和化探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因是以前进行的开采、取样和钻探已经大体上确定了矿床范围。从开始钻探低品位储量到投产共花了6年时间。
澳大利亚维克多-迪法恩斯金矿田
1.地质背景
维克多-迪法恩斯(Victory-Difiance)金矿田位于坎姆巴尔达(Kambalda)南南东20km处(图13-17),其金矿发现和采矿历史已有近百年。19世纪90年代末期的淘金热首先在此发现了金矿,开采持续了几十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矿床地质认识的深化和勘查手段的有效应用,相继取得了一些重要发现,使得原本不大重要的金矿点发展成为西澳的主要产金地之一。
2.勘查与发现
维克多地区最初的找金者是来自位于坎姆巴尔达以北50km的卡尔古利金矿田的掘金人。卡尔古利金矿田是1893年发现的,找矿人根据该矿田富矿床的某些特征,向外扩宽,1897年在维克多地区首次发现了金,在勒夫罗伊湖的西北岸发现了红山(Red Hill)矿床。这期间主要是靠手选进行采金。
1919年在维克多以南7km处发现了艾夫斯里沃德(Ives Reward)金矿后,当时掀起了一股采矿热潮。20世纪30年代艾夫斯里沃德金矿停产后,一直到60年代,该地区的勘探和采矿活动基本上处于“沉寂”状态。
1966年西部矿业公司(WMC)发现了坎姆巴尔达大型镍矿床之后,1967~1968年掀起了找镍的热潮,坎姆巴尔达与考恩湖之间的大片地区被圈为找镍的租地。1974~1975年,随着国际市场金价的上扬,对该区的找金前景进行了初步调查,对露头和矿山巷道的地表采样和钻孔岩心的分析表明,在一些狭窄的地段有异常金含量,但在维克多老矿山巷道区进行的土壤测量并未见到明显的砷异常。故据此推断,零星分布的高值金可能局限于近地表氧化岩石之中,到深处的新鲜基岩内,金品位可能降低到无经济价值。
图13-17 坎姆巴尔达至考恩湖的位置图
(引自P.K.Willia ms,1994)
1980年初,发生了一系列不相关的事件,从而导致在维克多-迪法恩斯地区开展新一轮的金矿勘查。首先,在该地区北北西 10km处的亨特(Hunt)镍矿区硫化物矿体的底板,识别出大量的近垂向含金石英脉,并且具相当的延伸。其次,在亨特和伦农(Lunnon)镍矿采矿作业时偶然发现含金富矿脉。再就是当时金价大幅度上扬。这一系列事件的巧合使勘查人员意识到,该地区找金的潜力以往可能被低估了,应该具有前景,故做出了开展新一轮金矿勘查的决定。勘查计划最初是在老的矿山或已知矿点进行金刚石钻探,以检验是否在深部还存在矿化以及能提供控矿因素的信息。当时认为,控矿构造可能是陡倾斜的,故需要把握好钻进的角度以达到有效的勘查。
钻探首先在维克多和艾夫斯里沃德开展。在艾夫斯里沃德矿山,计划中的第4个孔在变质镁铁质岩石中打到了脉矿,4.5m见矿孔段的金品位为17.4×10-6。维克多地区的第4个钻孔也成功地见到了沉积矿体,在28.2m的矿段上金品位为6.8×10-6。这一结果令人鼓舞,由此开展了更大规模的金刚石和冲击钻探计划,钻探集中在维克多沉积矿体分布区。1980年7月至1981年3月最初的钻孔计划,在维克多圈出了300万t矿石,可露采和地下开采。
继维克多矿床发现之后,该区金矿勘查的步伐大大加快了。勘查人员认识到,在勒夫罗伊湖和考恩湖之间过去找镍的租地具有找金的远景。为此制定了相应的勘查策略。首先,对以往勘查租地根据控制金矿床分布的地质条件重新进行评估,圈出了找金的勘查租地;其次,针对金矿选择有效的勘探手段。根据在维克多矿床上方做的磁法测量试验发现,维克多矿床容于变质沉积岩中,金与黄铁矿伴生,故磁法可以有效地追踪容矿岩层。在开展了较大范围的磁测之后,在维克多矿体以西圈出了一个环形异常。1982年布钻验证该异常,发现了迪法恩斯矿体,见矿孔段的金品位为:26m的4.2×10-6和27m的5.3×10-6。迪法恩斯矿床的发现一方面促进了磁测工作的开展,从圈出的许多磁异常中验证了其中的一个强磁异常,由此又发现了北奥尔钦矿体。另一方面,对迪法恩斯矿化的钻孔取样分析表明,容矿岩石为厚层分异粒玄岩,含花斑岩和磁铁矿。根据这个认识,1985年对位于勒夫罗伊湖的一个磁异常进行了评价,地质上认为该异常起因于含磁铁矿的粒玄岩,同时又靠近NNE向的大断层,处于构造有利的环境。对该异常的验证导致发现了里文吉盲矿床。
3.小结
从以上勘查和发现历史的介绍中不难看出,维克多-迪法恩斯金矿田中一个个金矿床的发现首先归功于地质人员对该区细致的地质分析,根据金矿床分布的地质条件,制定了相应的勘查策略,其次得益于有效的勘探手段,根据维克多矿床产于变质沉积岩中,金与黄铁矿伴生,通过磁法圈出了一个又一个磁异常,这些异常的圈定为迪法恩斯矿床和里文吉矿床的最终发现奠定了基础。
黄金与货币的关系
一、黄金与货币的关系:
黄金价格上涨,则美元下跌。黄金和美元走势相反。如果黄金价格坚挺,则意味着市场对美元缺乏信心。过去10年,黄金和有利于美元的交易存在80%的逆相关。一旦出现地缘政治上的动荡,黄金就会显著的升值。
二、金价上涨,则瑞郎上涨:
瑞士法郎同样是一种安全的保值货币,历史因素是构成其地位的原因之一。瑞士宪法曾规定,每一瑞士法朗必须有40%的黄金储备。这一规定虽已失效,但瑞郎同黄金仍具心理上的联系。另外瑞士是一个中立国家,政治动荡时期能吸引众多国际投资者。因此,如果金价上涨,瑞郎也会跟着上涨。
三、金价上涨,则澳元上涨
澳大利亚是第三大黄金生产国,澳元同黄金有着80%的正相关关系。该国每年黄金出口额达50亿美元。强势黄金对澳国内制造业有利。
四、金价上涨,则加元上涨:
加拿大是世界第五大黄金生产国,加元同黄金有着60%的正相关关系。以上货币同黄金走势密切关联。其它货币,如纽元,同澳元关系密切,因此同黄金走势同样有关联,但程度相对较小。
1.一个国家黄金的存储量和这个国家的货币升值贬值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讲,一个国家货币升值,其黄金储备较多的,贬值却不一定说明黄金储备减少;这在中国、日本这两个国家都能找到例子。要知道日元是经常贬值的,为了贸易;中国的例子就无论了吧。反过来,你要说黄金储备多了,货币就升值,那是没有的道理。汇率是购买力的比较,究其实质是经济实力的比较。
2.某人在中国人民银行存储了大量现金,转帐到美国,如果要在美国提现金.美国银行是否需要在中国银行索要等量的黄金。而不是货币。
3.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这个国家的黄金储备有直接关系。
通俗的讲,经济实力强了,工业发达,购买黄金的能力自然大大增强,而且加工需要大量的黄金,所以经济实力强的自然需要有大量的黄金储备,一为金融,而为工业,三为奢侈品。
澳大利亚基兹顿金矿床
1.地质背景
基兹顿(Kidston)金矿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州北部低山绵延起伏的地区,在汤斯维尔城西北260km处。该矿床产在石炭纪岩浆热液角砾岩筒中,横跨前寒武纪变质岩和侵入岩接触带。流纹岩岩墙有角砾化前的,也有角砾化后的。复合的流纹斑岩岩株含斑岩型钼矿,被角砾岩筒切穿,但在深部主要产在岩筒的旁边。岩筒含流纹岩和围岩碎屑,地表面积1300×900m2(图13-10),向下延伸至少500m。
金矿在岩筒边缘周围最为发育,尤其是在南端和北端(图13-10),产在角砾岩基质以及岩筒中和岩筒外沿的同心的、被石英充填的席状裂隙中。金矿带及与其伴生的席状裂隙在浅部变平,呈茶盘状。金与黄铁矿、磁黄铁矿和少量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毒砂和辉铋矿共生,与绢云母-碳酸盐蚀变相伴。早期的蚀变-矿化作用,包括钾硅酸盐蚀变,也很明显,但大部分被金矿形成阶段的蚀变掩盖。表生氧化作用下延的深度约25m。
图13-10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基兹顿金矿床的老窿、平硐、早期岩心钻孔和矿体的平面图
(引自R.W.Lewis,1990)
20世纪早期进行的开采和勘查工作表明,主要资源集中在西南部,即角砾岩筒的威斯山部分。埃尔德里奇矿体是新发现的
基兹顿矿床的产量加储量共计9400万t,平均品位为 Au 1.48×10-6,即含金139t。
2.勘查与发现
基兹顿区的采金记录始自1907年晚期。此后3年,从流经角砾岩筒的三个冲沟中共采集砂金约20000盎司(0.622t)。后来开始注意到岩筒边缘周围被石英充填的席状裂隙,从1915年到1921年挖了许多浅坑(图13-10)开采。到1949年停产为止,一共开采了大约20.09万t矿石,平均品位为Au 6.5×10-6。
1910年,一位政府助理地质师发现基兹顿区有可以大规模露采的潜力,但直到澳大利亚金矿公司在30年代初对老窿和三个新建的平硐进行刻槽取样前并没有进行评价。当时估算的可能资源量为1000万t,平均品位为Au 3×10-6。
直至1965年安纳康达公司购买这块矿地前,实际上无人开采。1965~1967年,安纳康达公司进行了地质填图、河流沉积物地球化学取样和土壤取样、航空和地面磁测/放射性测量、VLF(甚低频)电磁测量及梯度排列和偶极-偶极排列激发极化测量。结果显示,角砾岩筒造成河流沉积物和土壤中的贵金属和贱金属异常,也造成不同的电阻率和极化率异常。后来打了14个岩心钻孔,其中11个是在威斯山地区的一些地点打的,之所以在这些地点打岩心钻孔,是因为这些地点有1934年得到的有利的地下取样结果。安纳康达公司的工作确定了基兹顿金矿是与古生代流纹岩侵入活动有关的角砾岩筒的一部分,但结论却说,可露采的概略资源量仅为280万t(品位为Au 3.77×10-6),是无经济价值的。安纳康达公司于1967年放弃了矿地购买权,但于1974~1977年又购买了这块矿地,并在这段期间进行了进一步的地面勘查,对早期的钻探结果进行了重新评价。虽说暂定的资源量增至400万t(品位为Au 3.4×10-6),而且认识到威斯山还有潜力,但以当时的金价看,基兹顿矿地仍没有经济价值。
20世纪70年代早期,普莱瑟公司开始对基兹顿矿地感兴趣,但并没接受安纳康达公司主张同它联营的出价,因为当时澳大利亚政府规定的外国公司之间联营的投资政策没有吸引力。因此,普莱瑟公司一直等到1978年才购买了这块矿地,并着手执行地质填图和岩心钻探计划。以前挖的浅井、平硐和钻孔清楚地表明金矿沿威斯山上的岩筒边缘最为发育,因此无需再进行物化探工作。于是在威斯山地区打了17个钻孔(总进尺5109m),钻孔布置与安纳康达公司一样,有倾斜式的,也有辐射式的,结果扩大了金的资源量,同时也证实安纳康达公司打的钻孔求出的金品位是连续的。1979年中期,共求出金矿石资源量为2500万t(品位为Au 2.3×10-6),其中包括品位较高(Au 3.4×10-6)的矿石1100万t,如果金价上涨,显然值得做进一步工作。
后来又制定了一项大计划,一直执行到1980年底。除在岩筒北缘周围进行地面和地下更详细的地形和地质填图,打螺旋钻和用挖土机挖探槽外,还打了岩心钻。1981年完成了得到肯定的可行性研究,但法律要求将项目中的外国股权降到55%这点很难做到,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在澳大利亚普遍认为像这样低品位的金矿只有美国能进行商业开发。于是决定先开采品位较高的氧化矿石,进一步圈定氧化带。到1983年底,共打了145个岩心钻孔(总进尺22000m),水平间距约50m。到1984年底,当地投资者纷至沓来,最后决定用露天开采,用氧化处理。1985年初开始建设矿山。
自从开采以来,又打了530个钻孔,总进尺130000m,结果使可采矿石储量大增,到1994年底,从3700万t(Au 1.86×10-6)增至9400万t(Au 1.48×10-6)。储量最后一次大的增长是在1994年初,即在发现了埃尔德里奇矿体(储量2800万t,金品位1.25×10-6)时宣布的。这个矿体由位于岩筒东北部一个大断块周围下面150m处的5个连在一起的扁豆体组成(图13-10)。这次发现是由于认识到高品位的金矿多产在席状石英脉的“膝折处”。
3.小结
基兹顿露采矿山是在首次认识到它有巨大的潜力后约73年开发的。这个事实说明并不是什么创新的地质思想使矿地变为矿山。反之,基兹顿矿地成为一个成功的矿山,是因为当时世界市场的金价上涨,加之具备了开发大吨位低品位矿石所需要的工程技术和经验。
然而,虽说基兹顿角砾岩型矿床经过了漫长的勘查史,但有决定性意义的埃尔德里奇矿体只是在1994年,即在普莱瑟和基兹顿金矿公司勘查和开采了16年后才发现的。
基兹顿矿地的早期开采和后来的勘查活动导致可靠地圈出威斯山矿化带,这意味着虽然物化探在勘查史上未起到突出的作用,但是这两种方法在基兹顿矿地是有效的。
从确定了基兹顿矿地有大吨位低品位矿石到矿山投产只用了5年时间,而矿山建设本身只用了1年时间。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